哈尔滨工业大学(威海)
移动端
立即下载

下载优课UOOC APP

立即下载

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

登录 注册
Loaded: 0%
Progress: 0%
Mute
Remaining Time -0:00
Duration Time 0:00
Current Time 0:00
授课对象

非中文专业大学生

大学语文

University Chinese

省级精品课

韩山师范学院 / 肖玉华( 副教授)

开课语种

中文

开课次数

19次

累计选课

34269人

选择周期:
【MOOC学分课】2025年春季学期【SPOC学分课】大学语文(合肥一中)
加入课程

已关注: 688人 分享:

课程简介

《大学语文》是非中文专业的人文通识教育课程,集工具性、基础性、审美性、人文性于一体。《大学语文》以汉语母语为载体、以优秀的民族文化为精髓, 通过对基本文学知识的了解和学习、对经典文学名著的阅读和赏析,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、欣赏、理解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,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学科。《大学语文》课程是大学人文重要的教育阵地,以提高综合人文素质为宗旨,以培养文学审美能力为核心,担负着人文素质教育、母语教育、民族文化教育、健康人格教育、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等,以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为教育目标。

教学目标

韩山师范学院《大学语文》课程是全校非中文专业必修公共课。自2005年开始实施教学改革方案,2007年评为校级优质课程,2008年评为校级精品课程,2009年评为校级“质量工程”培育项目,2014年评为广东省省级资源共享课程。2015年出版教材《大学语文》(高等教育出版社)。

教学方法

1.“专题讲座”式教学。16个专题,以人文精神为主线,重点讲解经典文学作品,提高语文能力与水平。

2.“经典新解式”教学。用经典新解法拓展文学思维与文学视野,激起文学阅读的兴趣,提高文学阅读与欣赏水平。

参考教材

《大学语文》刘文菊等著,高等教育出版社,2015年9月

  • 第一讲 《小雅·蓼莪》与中国传统孝道文化
    • (一)《小雅·蓼莪》与中国传统孝道文化
    • (二)《小雅·蓼莪》与中国传统孝道文化
    • (三)《小雅·蓼莪》与中国传统孝道文化
  • 第二讲 屈原的高贵精神——以《离骚》为中心的审美解读
    • 高贵:中国诗歌的崇高品质
    • 自尊自贵:屈原高贵精神的生命元点
    • 屈原高贵精神的基本内蕴及其艺术表现
    • 屈原高贵精神的影响
  • 第三讲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——李白《将进酒》赏析
    • 李白诗歌概况及其生平
    • 李白的思想
    • 李白《将进酒》的思想艺术特色(1)
    • 李白《将进酒》的思想艺术特色(2)
  • 第四讲 诗中之圣——杜甫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赏析
    • 杜甫诗歌简介和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文本分析
    • 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诗歌解析(1)
    • 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诗歌解析(2)
    • 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诗歌解析(3)
    • 杜诗风格及其影响
  • 第五讲 韩愈与潮州文化——韩愈《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》赏析
    • 韩愈与潮州
    • 韩愈谪潮的原因——谏迎佛骨
    • 韩愈在潮州的作为(1)
    • 韩愈在潮州的作为(2)
    • 《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》赏析
  • 第六讲 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赏析
    • (一)范仲淹的生平
    • (二)范仲淹的文学成就
    • (三)《岳阳楼记》赏析
  • 第七讲 苏轼的诗性精神与高迈境界——以《定风波》为中心的审美解读
    • 诗意安居与诗性智慧:诗性精神的主要内涵
    • 苏轼的诗性精神与苏词的境界创造
    • 通达超旷之美:《定风波》的文本细读
    • 乌台诗案与黄州谪居:苏轼诗性人格的锤炼与养成
  • 第八讲 自是花中第一流——李清照诗词导读
    • 李清照生平及创作简介
    • 李清照诗词中的女性自我形象(1)
    • 李清照诗词中的女性自我形象(2)
    • 豪放潇洒、高雅清远的女杰
  • 第九讲 元杂剧之巅峰之作——王实甫的《西厢记》
    • (一)元杂剧之巅峰之作——王实甫的《西厢记》
    • (二)元杂剧之巅峰之作——王实甫的《西厢记》
    • (三)元杂剧之巅峰之作——王实甫的《西厢记》
    • (四)元杂剧之巅峰之作——王实甫的《西厢记》
    • 第5节
  • 第十讲 捍卫生命的尊严——鲁迅《复仇》解读
    • 鲁迅生平及其文学地位
    • 《复仇》作品细读(一)
    • 《复仇》作品细读(二)
    • 第4节
  • 第十一讲 旧时代的民间生活浮世绘——老舍《茶馆》解读
    • 《茶馆》的经典化历程
    • 《茶馆》独特的艺术构思
    • 《茶馆》人物形象的塑造
    • 《茶馆》的语言特色
    • 《茶馆》的当代解读
    • 第6节
  • 第十二讲 对生存的追问与应答——史铁生《我与地坛》解读
    • 史铁生简介和《我与地坛》总体介绍
    • 《我与地坛》解读(1)
    • 《我与地坛》解读(2)
    • 《我与地坛》解读(3)和总结
    • 第5节
  • 第十三讲 武林盟主谁与争锋——金庸《射雕英雄传》解读
    • 金庸生平与创作中的三个关键词
    • 金庸小说整体概观
    • 《射雕英雄传》解读
  • 第十四讲 疯狂年代的自由探寻——王小波《一只特立独行的猪》解读
    • 王小波解读
    • 王小波作品主题和《一只特立独行的猪》分析(1)
    • 《一只特立独行的猪》分析(2)
  • 第十五讲 以梦为马御风而行——海子诗歌二首解读
    • 海子生平创作及争议
    • 《祖国,或以梦为马》解读
    • 《九月》的时空与死亡
    •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《九月》
    • 什么是诗歌的想象力
  • 第十六讲 高迈独立与清逸澄明——饶宗颐诗词二首解读
    • 选堂气象的审美特质及其养成原因——以《偶作示诸生》文本释读为中心
    • 紫蝶黄蜂浑不与——《蝶恋花·以纸花清供戏赋》赏析
    • 第3节
暂无章节

考核方法

本课程授课方式采取闯关模式

韩山师范学院学生考核方法:1.线上成绩60%2.线下成绩40%,包括见面课和作业。

 

其他学生则由所在学校教务处决定,或以线上总成绩为最终成绩。


线上计分标准

视频 作业 测验 线上期末考试 讨论 签到 合计
30% 10% 10% 40% 5% 5% 100%

* 视频:每单个视频的观看进度大于90%才算完成,否则该视频不计入已完成视频个数;

讨论:发布20分/条,回复20分/条,加精40分/条,置顶40分/条,最高100分,再按权5%折算实际得分;

签到:累计10次得满分,每日只能签到一次(系统自动记录)。

视频和测验类任务点完成数达60.0%才能参加考试

一、教学内容及推荐进度

9.4-9.10   第一讲  《小雅·蓼莪》与中国传统孝道文化

9.11-9.17  第二讲 屈原的高贵精神——以《离骚》为中心的审美解读

9.18-9.24 第三讲 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——李白《将进酒》赏析 

9.25-10.1 第四讲 诗中之圣——杜甫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赏析

10.2-10.8 第五讲 韩愈与潮州文化——韩愈《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》赏析

10.9-10.15 第六讲  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赏析

10.16-10.22 第七讲  苏轼的诗性精神与高迈境界——以《定风波》为中心的审美解读

10.23-10.29 第八讲  自是花中第一流——李清照诗词导读    

10.30-11.5 第九讲 元杂剧之巅峰之作——王实甫的《西厢记》        

11.6-11.12 期中作业 

11.13-11.19 第十讲 精神复仇与生命尊严的捍卫——鲁迅《复仇》解读 

11.20-11.26 第十一讲 旧时代的民间生活浮世绘——老舍《茶馆》解读  

11.27-12.3 第十二讲 对生存的追问与应答——史铁生《我与地坛》解读  

12.4-12.10 第十三讲  武林盟主 谁与争锋——金庸《射雕英雄传》解读 

12.11-12.17 第十四讲 疯狂年代的自由探寻——王小波《一只特立独行的猪》解读

12.18-12.24 第十五讲 以梦为马 御风而行——海子诗歌二首解读

12.25-12.28 第十六讲 选堂气象的审美特质及其养成原因——以《偶作示诸生》文本释读为中心

             紫蝶黄蜂浑不与——《蝶恋花以纸花清供戏赋》赏析

 

二、教学安排

9月4日:开课

11月6-12日:期中作业

12月29日:进入复习模式

12月30-31日:线上期末考试

三、线下面课

三次左右,授课内容:应用文写作

暂无认证机构
2025年春季学期
开课时间:2025.02.21 - 2025.06.14
建议学分:2.0分
建议学时:32学时
教学模式:闯关模式
教学团队

肖玉华

副教授

韩山师范学院

肖玉华(1971-),男,江苏盐城人。文学博士,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。主要讲授《中国现当代文学》《大学语文》《金庸武侠小说鉴赏》等课程,负责《大学语文》课程建设工作。主要从事现当代散文与区域文化研究,在《当代作家评论》《江苏社会科学》《南方文坛》《新文学史料》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约30篇,出版学术著作《江南士风——中国当代散文的一种文化选择》等。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和省级课题。

宋迪

讲师

韩山师范学院

宋迪(1984.10-),女,湖北黄冈人。古典文献学硕士,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。担任《大学语文》《普通话口语》等课程的教学工作。

赵雅娟

讲师

韩山师范学院

赵雅娟(1978—),陕西蒲城人。文学博士,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;研究方向:唐宋文学、贬谪文学。发表文章有:《“观象”与“表征”:庄子与本雅明的寓言理论比较》,《“弱德之美”---秦观词的文化意义探究》,《“屈于身不屈于道”——论“三黜”对王禹偁文化人格形成的影响》等。

黄景忠

教授

韩山师范学院

黄景忠(1965.3-),男,广东普宁人。现任韩山师范学院副校长,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,云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。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,研究方向为新时期文学与潮汕新文学等。出版的专著有《潮汕新文学论稿》 《作家的精神立场与创作姿态》等。在《民族文学研究》《文艺理论与批评》《小说评论》《学术研究》《当代文坛》《海南师范大学学报》等国家级、省级学术刊 物发表相关论文40多篇。

赵松元

教授

韩山师范学院

赵松元(1961-),男,湖南武冈人。现任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、《诗词学》主编,系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、中华诗教学会理事、广东中国文学学会理事、广东省社科联第五届委员会委员、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语文学科指导小组成员、潮州市新闻专业中级资格评委会主任。广东省省级特色专业负责人、省级精品课程古代文学课程负责人。出版《古典诗歌的艺术世界》《慵石室诗钞点注》《选堂诗词论稿》等著作近十种,在《华学》《学术研究》《中国文学研究》《求索》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》《中国韵文学刊》》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。

刘文菊

教授

韩山师范学院

刘文菊(1968.11-),女,湖北郧西人,澳门大学中文系在读博士。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。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,大学人文部主任。担任《中国现代文学》《女性文学》《大学语文》《普通话口语》等课程的教学工作,主持《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人文通识课程探索与实践——以大学语文为例》等校级、厅级教改课题,主编《普通话口语教程》《大学语文》教材。科研方向为女性文学和女性文化研究,主持《潮州歌册与潮汕女性文化研究》《潮汕女性文学研究》等10项校级、市厅级、省级课题。在《中国文学研究》、《黑龙江社会科学》等刊物发表35篇论文。获得20多项各级各类教学和科研奖励。

陈培浩

副教授

韩山师范学院

陈培浩(1980.06-),男,广东潮州人,文艺学博士。担任《外国文学》《比较文学》《现代诗歌鉴赏与研究》等课程的教学工作,科研方向为中国现代诗学、西方文学、视觉文化等。主持《阮章竞年谱编撰》等省级、校级科研课题,主编或参编《完整性写作》《韩师诗歌十五年》《最是山花烂漫时》《路上的歌谣》《中学语文外国经典再阅读》等文集及教材。在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《文艺理论与批评》《新文学史料》《南方文坛》等刊物发表论文几十篇。曾获首届广东青年文学奖等奖项。

曹亚明

副教授

韩山师范学院

曹亚明(1978.11-),女,湖南常德人。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,博士,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艺思潮与文化研究。担任《中国当代文学》《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》《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解读》等课程的教学工作,曾获校级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。广东省高等学校“千百十工程”校级培养对象。在《河北学刊》《社会科学辑刊》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,主持《岭南文化与梁启超研究》《文化记忆视角下的潮汕侨批文书研究》等省部级项目。

吴亚南

副教授

韩山师范学院

吴亚南(1980-),男,安徽省濉溪县人。韩山师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,文艺学博士。主要讲授《文学理论》《美学理论》《大学语文》等课程。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。发表论文多篇,主持多项科研项目。

陈伟

讲师

韩山师范学院

陈伟(1982.01-),男,广东潮州人。韩山师范学院饶学研究所馆员,兼任韩山师范学院诗歌创研中心诗词部主任及《诗词学》副主编。担任《大学语文》《诗词赏析与创作》等课程的教学工作。研究方向为诗词、古典文学、饶学、潮学等。著有《选堂诗词论集》(合著)、《岭东二十世纪诗词述评》《潮州胜概·诗词篇》等。

孔令彬

教授

韩山师范学院

孔令彬,河南开封人。博士,教授,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,广东省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。曾在《学术研究》《宗教学研究》《红楼梦学刊》《图书馆杂志》等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七十余篇,出版学术专著一部、主编两部。个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小说及俗文化,近年转向岭南、岭东等区域文化研究。

张文恒

副教授

韩山师范学院

张文恒(1974— ),河南南阳人。2017年中山大学毕业,获得文学博士学位。现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副教授。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戏曲史、明清小说。主要论著有《从<绣襦记>剧本形态的多面性看“戏文”、“南戏”与“传奇”的关系》,《明末清初“梆子腔”发展形态述略》,《清乾隆年间<缀白裘>中“梆子腔”辨析》。